台风“韦帕”过境后的7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的海滩成了“天然海鲜市场”——退潮后的滩涂上,贝类等海鲜遍地可见,居民们冒雨拎桶赶海,不少人收获“爆桶”,直呼实现了“海鲜自由”。这场不期而遇的“自然馈赠”,让雨中的海滩充满了欢声笑语,也成了街坊们热议的鲜活话题。
居民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捡到的满桶海鲜
这份快乐诚然动人,但热闹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台风外围环流尚未完全消散,沿海风浪依旧暗藏卷人危机;沙滩上可能遗留的尖锐杂物、海水中潜伏的有毒生物,以及海鲜可能携带的污染物,都在提醒着:这份“馈赠”的背后,藏着需要警惕的安全隐患。
此时,守护这份快乐,更需要职能部门的“精准护航”,不妨在滩涂入口设置醒目的风险提示牌,用方言广播循环提醒风浪隐患;组织人员及时清理沙滩杂物,划定相对安全的活动区域;通过社区群、短视频平台,用本地人听得进的话科普“海鲜能不能吃”“潮水何时最危险”。对远道而来的游客,可安排志愿者引导劝返,既不扫了本地人“靠海吃海”的兴致,也为异乡人筑起安全防线。
赶海的快乐贵在随性,而安全的底线需要刚性守护。当职能部门的细致服务与民众的自我防范形成合力,这份台风后的“小确幸”才能真正安心落地——毕竟,比桶里的海鲜更珍贵的,是每一个赶海人平安归家的身影。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图 | 李晓雨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