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地铺、扎帐篷、睡水房……大学宿舍装空调,究竟难在哪儿?

yc888
yc888
作者
19538
文章
0
粉丝
今日头条评论11字数 2682阅读8分56秒阅读模式
摘要“热得受不了,大家都觉得没法住。”沈阳某高校大二学生小余(化名)说。

“热得受不了,大家都觉得没法住。”沈阳某高校大二学生小余(化名)说。

今年6月下旬,东北地区迎来罕见高温。其中,沈阳气温连续多日突破35℃,进入7月更是迎来“桑拿天”,体感温度最高可达40℃以上。但此时大学尚未放暑假,小余和同学们只能挤在没有空调的6人间宿舍。“尤其晚上断电后,风扇都开不了,加上宿舍不通风,更加酷热难熬”。

有学生受不了,自己掏钱住旅馆;更多学生只能“各显神通”。小余介绍,女生会选择在宿舍地板、走廊打地铺,男生有的睡在水房(即洗漱间);同时提前给小风扇、充电宝充电。即便如此,她仍会热得凌晨2点睡不着,甚至早上热醒。

对此,她也曾问过校领导,得到的回复是:“东北这边大学宿舍基本没空调,所以学校就没考虑这个事情。”

今年6月底,吉林大学的学生集体在室外支帐篷过夜、山东烟台南山学院多名学生中暑送医、青岛大学的宿管不幸离世……在极端高温天气越发频繁的当下,“装空调”正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一些北方高校已将“装空调”提上日程。比如今年,大连民族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工业学院等多家高校均开始为学生宿舍采购空调。

但相当一部分高校还在观望。大学宿舍装空调,究竟难在哪儿?

“有心无力”?

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钱”上。2018年,时任广西中医药大学财务处处长欧阳瑞聪曾撰文表示,专项债只能满足部分建设需求,“每年争取政府专项债务资金的竞争非常激烈。”年度预算经费动辄几十亿的高校终究是少数。

一般而言,高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学费、国家科研基金等事业收入以及校友捐赠、附属医院、出版社等其他单位上缴的收入。其中,财政拨款普遍占“大头”。

安徽师范大学“数喻理”数据新闻团队2021年统计显示,全国3070余所高校中,省属高校约1814所,而这些省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地方财政,比如安徽省属高校年度预算收入中,财政拨款占比均在50%~60%,少数高校占比甚至达到80%左右。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高校经费相当有限。以陕西为例,根据《陕西省教育厅2025年部门预算》显示,当地26所省属本科院校中,预算超10亿的高校仅5所,经费最少的不足2亿。

财政拨款之外,高校想“借钱”搞基建,融资渠道也相当受限。

根据2014年颁布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等规定,高校很难“在不增加地方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通过层层批准,找银行借商业贷款;而2018年推出的“高校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小、惠及高校数量少,且区域发展不均。

而且,部分高校本身还有“历史包袱”。北方某985高校教师温天(化名)指出,其所在高校前些年为了扩招举债建设新校区,历史债务或其他刚性支出导致财务上腾挪空间有限,即便想改善宿舍条件也“有心无力”。

与之对应的是,装空调的成本比想象中更高。仅空调的购买、安装成本往往就需上千万元。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今年7月招标显示,2.7万余学生所住公寓需9955台空调,预算1849.85万元。

更大的成本在于基础设施改造。对于历史悠久的学校,老校舍为适应空调用电,需换变压器、重铺电缆等,尤其有些老宿舍楼,本身墙体薄,也没有预留空调外机安装空间,“电路扩容”施工近乎于“老楼重建”,成本可达数千万乃至上亿元。

比如2011年,复旦大学为学生宿舍和教学楼装空调花费近亿元,仅学生公寓电力扩容和线路改造就耗资6870万元;青岛大学今年采购意向公告也显示,7300余台空调预算1095万元,而电缆敷设、电路增容等电力改造预算高达2058万元。

而且,装空调的支出并非“一劳永逸”。一般情况下,学校购买的空调每6到10年需更换报废,且需大量人力物力日常维护。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厚此薄彼”

除了“高成本”的问题,装空调在程序和制度上还面临很多“硬骨头”。

首先,部分高校的预算总额看起来高,但并非“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由于高校经费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预算管理和财务制度约束,如果“装空调”涉及金额较大,往往要纳入专项预算并报主管部门批准。这意味着学校即使想自行筹资装空调,也需经过立项、审批等程序。

温天解释,老楼改造需基建部门审批;若宿舍楼涉及文保单位,还需文物部门审批;用电问题可能牵扯周边社区关系。此前青岛大学、山东烟台大学在解释不装空调的原因时,也指出“电路扩容需审批”的问题。

不过,这些都属于技术性问题。比如今年6月底,当吉林大学以“校外的电网线路无法支持”为由解释未装空调时,当地国家电网客服人员则表示,高校可以申请进行内外线路及变压器改造,即便被拒绝也可找上级部门审批。

因此,在多位受访者看来,不少高校都有能力去给学生宿舍装空调,关键还在于高校的决心有多大。

“经费分配是有优先级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吴秋翔指出,部分高校经费,尤其属高校的财政拨款,会优先保障在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等核心竞争领域,装空调作为后勤保障,在一些高校的预算考虑优先级中容易排在后面。

不少高校学生也在社交平台吐槽,所在高校相比于学生宿舍,更热衷建实验室、办公楼、礼堂,乃至道路和教学楼年年翻新,“厚此薄彼”现象突出。

正如吴秋翔总结,“(高校)一方面收到的拨款增幅减缓或不再增长,一方面支出又在持续上涨,怎么权衡取舍,就是管理决策的问题了。有决心就能搞定,但成本是非常大的。”

大学之道”

2010年左右,高校宿舍装空调就曾引发争论。彼时,对部分高校属“提升舒适度”的非核心需求;如今高温天气正趋于常态化,“装空调”等改善宿舍条件的措施,已成保障学生基本健康的“刚需”。

除了当下的燃眉之急,中长期的压力也在逐步逼近。“预计在2032年前后,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达到峰值,约8900万人。在校总规模较当前至少增加1200万人。”吴秋翔撰文表示。

为了改善高校住宿条件,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补齐高校学生宿舍短板”,健全多元筹资机制,多渠道扩大宿舍资源,推动招生计划与宿舍面积挂钩。

针对高校“没钱”“借钱难”的困境,《意见》明确了具体办法:比如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优先考虑高校新建学生宿舍的项目;允许地方发债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建设项目;对中央部属高校,允许“一校一策”向银行申请商业贷款。

吴秋翔表示,高校应统筹考虑解决宿舍床位不足、面积不达标、居住空间优化等问题,明确宿舍扩容改造和环境提质升级的优先顺序。而《意见》的发布,为高校提供了集中申请建设经费的契机,“可以借此统一改造电路、水管、暖管等系统,不仅要装空调防高温,也要防将来可能出现的极端低温”。

吴秋翔建议,学校要跳出仅靠学校自有预算的思路,通过合理制度设计引入社会资本,与学生分摊一定的运营成本,“部分学生需要更好环境并愿支付更高成本,(这方面)存在合理制度设计空间。”

当然,不同类型高校面对的资金压力、改造成本都有很大差异。比如,有些有财力和土地自由的高校将目光投向建设新校区,腾退老校区宿舍楼,弱化其居住属性;有些地方高校的宿舍楼来自政府出租或拨给,改造成本很低;部分高校及专科院校,五六月就开始放暑假,避开高温时段……总之,都需要高校拿出因地制宜的办法。

归根到底,还是要扭转高校办学理念。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指出,能否优化大学生宿舍建设,使之成为高校学习环境和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很多高校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推动流程再造,优化建设目标。

时代在变,师资、科研等排名固然吸引人,但无人愿“没苦硬吃”,吃得好、住得舒服已然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竞争力。更关键的是,高校的目的是育人,理应身体力行“以人为本”,看见并重视学生以及教工等群体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装空调”亦不失为“大学之道”。

监制:李绍飞

记者:陈艳欣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玩技站长微信
发送[PLAYEZU]入群
weinxin
rainbow-shownow
微信号已复制
玩技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weinxin
PLAYEZU
公众号已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