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一帆 记者 周凌峰 济南报道
这个夏天的外卖江湖,正被补贴搅成一锅沸腾的“粥”。
当消费者对着“满20减15”的弹窗疯狂下单、川菜馆老板在后厨贴出“库存告急”的手写牌、茶饮店店员不断往已排成“瀑布”般的待制作订单上继续加单时,身穿或红、或蓝、或黄马甲的骑手们则在车流里上演着“速度与激情”。
在这场外卖平台流量之争的风波下,外卖员的真实生存状态究竟如何?7月19日,海报新闻记者决定用一天时间,当一回真正的外卖骑手。
记者的第一单,收入8.6元(配送费5.3元;平台动态补贴2元;天气奖励1.3元)
第一次:半小时收入18.9元,“日入千元”是神话还是笑话
7月19日11点05分,记者上线开启外卖配送之旅。仅仅5分钟后,便接到了第一单。紧接着,11点37分第二单也接踵而至。然而,半小时过去,收入仅有18.9元。送餐时遇到同行的外卖骑手,他瞅着我尚未装满的外卖箱直摆手:“新人吧?你这么送可不行,时薪撑死50块。”
此时,记者想到了那些“日入近千元”的自媒体视频,开始反思:“是笑话?还是自己不行?”
一位刚换完电池的外卖骑手从我身边掠过,车筐里装着4份待配送的餐品。记者主动请教如何提升单小时收入。“同时接多个订单才叫干活,顺路度拉满,时间才不浪费在路上。”绿灯亮起,他来不及多说,车尾灯瞬间融进车流,只剩记者一人对着红灯倒计时发呆。
到午高峰结束时,记者完成了7单配送,收入45.4元(不含因顾客取消违规被扣除的部分)
五单连环:倒贴了1.2元
决定试试有经验骑手的法子时,系统恰好弹出新订单。记者按店家之间的距离排序接了下来。包子、盖浇饭、米线、超市、药品,五个外卖包裹在保温箱里挤成一团,像五颗定时炸弹。
外卖平台提示,其中一笔订单因餐损违规被取消配送,该笔订单因违规扣款7.5元
同时配送多单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午高峰骑手多、单量少的情况下,半小时配送费收入达到20.4元。但好景不长,因一条顾客取消配送的投诉,被扣掉7.5元。回看那笔订单,因餐损违规被取消配送,该笔订单收入仅6.3元,不仅没赚到,还因违规扣款倒贴1.2元。
这时才懂外卖员口中的“平衡术”:既要盯着商家出餐进度条,又要算准顾客爬楼和等电梯的时间,还得在导航路线里避开突然变灯的路口,同时也要保证送餐不能有损坏。
代步车的电量连午高峰都撑不过
13点30分,电动车电量报警。两个小时跑了7单,收入40.5元,让车筐里那瓶未开封的矿泉水都显得奢侈。路过的外卖员瞅了眼我的车:“续航不行还不能换电,顶多算个兼职体验的。”
这话戳中要害。看着其他骑手熟练更换电池,我才明白,外卖员的“座驾”就是饭碗——续航100公里的车能接远单,换电车型能连轴转,而我的代步车,连午高峰都撑不过。
晚高峰:在“谢谢”“我自己下楼”里找回重量
下午3点的商场停车场一角,聚着正在休息和刚开始吃午饭的骑手。他们聊着今天的“战绩”,有人突然玩笑地说:“‘日入破千’是要把我们的电动车焊在身上才有的数。”
聊天中,记者得知,像他们这样全职跑单的,每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月出勤约25天,平均每天骑行80公里。
充满电重新上线时,已是17点02分。有了午高峰的“教训”,这次记者学乖了,专挑写字楼和商家集中的区域接单。从茶饮店到汉堡店再到便利店,外卖箱再次被待送的外卖挤满。
或许是夏日的炎热,或许是顾客的体贴,当记者送到晚高峰第二单和第八单时,有两位顾客主动说:“我自己下楼去拿。”
其间,有的顾客会为准时送达道一声“谢谢”;有的顾客听到“您的外卖到了”,会小跑开门生怕骑手多等。此刻,记者突然懂了那些狂奔在路上的骑手:他们追的不是平台的补贴,而是这句无声行动背后流露的善意。
此时路上车辆渐多,能看到众多外卖骑手攥紧电门,风驰电掣,他们或是奔赴取餐点,或是承载着顾客的期待。18点52分,晚高峰配送结束。近2个小时里,记者共配送10单,收入50.2元。
7月19日当天收入95.6元,因违规被扣款7.5元,实际收入88.1元
4小时账单:88.1元背后,千万骑手被车轮丈量的生计
回顾这一天,当外卖员着实不易。不仅要有企业CEO般的视角,懂得选单、规划配送路线;还得有财务官CFO的本领,平衡收入与成本;要有运营官COO的格局,优化配送工具;更要有市场官CMO的胸怀,合理选择配送和接单区域。在午高峰和晚高峰近4个小时里,记者送出17单,收入95.6元,扣除7.8元后,实际收入88.1元,显然还算不上称职的外卖员。
截至7月19日20点05分,外卖平台信息显示,记者当日的配送里程已达39.6km;在骑手排行榜中,已有骑手当日斩获150单,记者的17单排名4123名。据一位外卖骑手表示,此前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骑手收入确有提高,但商家的出餐速度也影响着骑手的收入。“订单确实多了,但商家做不出来,骑手排队等商家,根本不敢接太多订单。”他坦言,收入多了是好事,但如何稳定这样的收入才是关键。
一方是追求订单量的商家,一方是追逐流量的平台,一方是渴求稳定收入的骑手。当记者第一次骑上外卖车,才深知准时送达背后的不易:闯过晚高峰车流、爬完无电梯老楼,餐品不能洒,时间不能超,手机的新单提示音就像一跟无形的鞭子时刻催促着。
此刻,手机又弹出新的补贴红包,但对千万骑手来说,比红包更实在的,或许是多等一分钟的电梯,少一次扣款,和那句藏在订单备注里的“不急,安全第一”。毕竟这车轮碾过的路,一头连着烟火人间,一头系着普通人的三餐四季。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