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来典当的金首饰原来是“金包银”,上海已发生多起……

yc888
yc888
作者
20081
文章
0
粉丝
今日头条评论3字数 913阅读3分2秒阅读模式
摘要经查,2024年11月至12月期间,被告人范某某、李某某经事先共谋,通过网络招揽被告人李某、刘某某,分别至多家典当行,使用“金包银”饰品冒充纯金饰品进行典当,骗取人民币共计16万余...

“过火都验不出的金包银, 我用锉刀磨了表面, 这才露了马脚!”

闵行区某典当行工作人员回忆诈骗案时仍心有余悸。那些金光闪闪的首饰背后,可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金包银本是一种独具创意的工艺,既保留了贵金属的质感,又通过巧妙的包裹技法平衡了成本与美观,在首饰设计、工艺品制作领域也因此有了独特价值。但随着黄金价格一路飙升,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钻起了空子——他们用廉价的“金包银”饰品冒充纯金首饰,在典当行实施诈骗,让受害者蒙受巨大损失。

“这批货火烧都验不出,专骗典当行!”被告人李某某在招募同伙时夸下海口。2024年深秋,黄金价格持续飙升。曾因犯罪入狱的李某某盯着金价走势图,拨通了同乡范某某的电话:“老范,弄点‘金包银’的买卖,干一票过年!”两人一拍即合,李某某负责搞“道具”——他购入一批特制金包银首饰。这些饰品以白银为胚,外层镀着真金,连专业典当师都难辨真伪。

2024年11月底至12月初,被告人李某某与范某某以“日结千元”为饵,诱骗李某、刘某某从外地来沪,专门针对典当行实施诈骗。他们的骗局简单却高效:李某某负责购买特制的“金包银”饰品(即以白银为基底、表面镀金的仿制品),并开车接送和收取赃款,范某某担任盯梢和望风的角色,而李某和刘某某则亲自出面,持这些假饰品冒充纯金首饰,向多家典当行进行典当。由于“金包银”饰品外观与纯金几乎无异,导致四人屡次成功得手。

然而,骗局终有破绽——2024年12月,当李某在闵行区一家典当行再次行骗时,被警觉的工作人员当场识破并报警。李某被控制后,其他嫌疑人相继落网。天网恢恢,这场“镀金”骗局的落幕,正应了检察官的警示:“当把欺诈镀上黄金时,它只会加重手铐的重量。”

经查,2024年11月至12月期间,被告人范某某、李某某经事先共谋,通过网络招揽被告人李某、刘某某,分别至多家典当行,使用“金包银”饰品冒充纯金饰品进行典当,骗取人民币共计16万余元。

闵行区检察院认为被告人李某某、范某某、李某、刘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钱款,其行为已触犯刑法相关规定,涉嫌诈骗罪。近日,经闵行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李某某、范某某等四名被告人犯诈骗罪,被判处前述刑罚。

检察官提醒,这类“金包银”诈骗案件并非个例,它利用了典当行经营贵金属的信任漏洞。日常生活中,请务必提高警惕,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身财产安全:交易时严格查验交易方提供的正规发票、质量证书等凭据并核对身份信息,切勿轻信口头承诺;检测环节应通过一旦发现任何可疑交易,请立即报案,早发现、早止损。

来源 |新闻晨报 通讯员 王昊玥 记者 叶松丽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