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孩子早睡,反被“同学都熬夜”怼回!初中生陷入“熬夜怪圈”,老母亲欲哭无泪

yc888
yc888
作者
23772
文章
0
粉丝
今日头条评论1字数 1626阅读5分25秒阅读模式
摘要“老妈,你别管了,好多同学都学到11点半!我这么早睡,心里发慌!”面对妈妈“快洗澡”“快睡觉”的催促,正读初二的小婷烦躁地关上了房门。

“老妈,你别管了,好多同学都学到11点半!我这么早睡,心里发慌!”面对妈妈“快洗澡”“快睡觉”的催促,正读初二的小婷烦躁地关上了房门。

最近,不少初二初三学生的家长发现,孩子陷入了“熬夜怪圈”。

有的孩子受到“卷王”同伴的影响,每晚回家“表演努力”,耗到深夜却效率低下;有的孩子晚自习回家后作业没写完,却不断磨蹭拖延,在极度疲惫中低质量写作业。

看着孩子用牺牲睡眠换取“我努力了”的心理安慰,爸妈们既焦虑又心疼,这种“内耗”式学习,不仅损害健康,也绝不是良性的学习方式。

被“卷”出来的熬夜

“娃以前对学习不上心,我发愁,现在突然熬夜学习,我更发愁了!”这几天,家长徐女士一直为女儿小婷忧心,原因竟是“女儿变‘卷’了,但‘卷’得不对路”。

晚上9点半,原本是小婷雷打不动的入睡时间。但最近,这个规矩形同虚设。

这学期,小婷升入初二。前不久的一次小测后,她信誓旦旦地向爸妈宣布,自己要停止“摆烂”,开始努力。

“我和她爸当时还觉得好笑,心想娃是不是受啥刺激了,难道真‘开窍’了?”

小婷说到做到。这几天每天晚自习回家,她少了抱怨,也不急着洗澡,而是钻进房间,打开台灯,铺开教辅,或埋头做题,或朗读背诵。

“这么拼,重高有希望了!”徐女士一度觉得做梦都会笑醒,“晚自习回家8点多,能再学半小时到40分钟就很好了。原本9点半睡,推迟到10点问题也不大。”

可没过几天,她发现女儿越熬越晚,有时甚至到10点半、11点才上床。

“早上起来哈欠连天,整个人都蔫了。”徐女士觉得这样打疲劳战效果并不好。有几次她送水果进房间,发现女儿半小时也没做几道题,磨蹭的时间远比学习时间长。

“我怕打击她积极性,不敢直接说她效率低,只劝她别做了,早点洗澡睡觉。结果娃还生气了!”徐女士既无奈又心疼,“女儿委屈地说,班里好多同学都非常努力——同桌每天刷题到11点,后排同学连后面几天的作业都提前写完了。她说,大家都在熬夜,如果自己9点半就睡,会显得很不求上进,会有负罪感!”

徐女士从女儿语气中听出了许多焦虑。“但努力不需要这样‘表演’啊。她根本不适合熬夜,效果没见到,身体先搞坏了。”她开始怀念以前那个没心没肺,却总是精神饱满、脸蛋红扑扑的女儿。

在徐女士看来,女儿是为了寻求一种“我在努力”的心理安慰,才用象征性地多做几页作业来“表演”勤奋。

“她觉得只要人还坐在书桌前,就能证明自己用功,就能抵消那份‘落后’的负罪感,融入‘卷王’们的行列了。”徐女士叹气,如今自己任何劝她休息的话,都被女儿视为“阻碍她进步”的干扰。

“耗”出来的晚睡

相比小婷被“卷”着熬夜,初三男生小哲的晚睡,更像是一种精力耗尽后的“消极抵抗”。

晚上8点半晚自习结束,小哲的书包里总会剩下一两项未完成的作业。然而他并不急于继续奋战,而是先进行一场漫长的“心理建设”。

“娃一回家就喊饿,说饿得没力气写作业!”妈妈陈女士叹气。

一碗热腾腾的夜宵下肚后,他会要求“看15分钟手机放松一下”,随即瘫在沙发上,点开音乐,刷刷短视频,看看游戏分析,美其名曰“必要的充电”。之后,他再慢悠悠地洗个澡,试图让热水冲走一日的疲惫。

整套“放松流程”走完,时间已悄然逼近十点。这时,他才终于坐回书桌前,面对那些如“残羹冷炙”般的作业。

“我看着都着急!催他,他就说‘太累了,不放松根本学不进去’。”陈女士算了一笔账,“等他磨蹭蹭写完,都快11点了,再刷个牙,睡着都11点半了。满打满算睡不足8小时,早上6点半又得起床,完全是恶性循环。”

她最焦虑的是,这种“先舒服够了再写”的模式,不仅挤压了宝贵的睡眠,更让学习本身沦为精力最不济时完成的苦役,效率可想而知。而小哲却不以为然,反驳说很多同学都这样,普遍睡眠不足,有人甚至靠喝咖啡提神。

打破“熬夜”误区,追求真正有效的学习

“有些孩子用熬夜来‘表现努力’,其实是在同伴影响和压力下,对‘努力’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位初中班主任分析,部分学生容易将“努力”的形式,如伏案学习的时长,等同于努力本身的价值。

她表示,长期睡眠不足会损害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缺觉的孩子上课时容易精神恍惚,学习内容也难以消化,课后往往需要花费数倍时间来弥补,陷入“越熬越差,越差越熬”的恶性循环。

如何帮助初中生走出“熬夜怪圈”?

这位班主任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好好沟通,重新定义“努力”的标准,关键在于提升学习效率、达成学习成果,而非单纯堆砌时间。要让孩子意识到,保持充足的睡眠,其实是对高效学习的一种投资。

在时间管理上,可以尝试“番茄工作法”等方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减少无意义的磨蹭。此外,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拖延’和‘表演式努力’,很多时候源于内心的压力与无助。父母应多一份理解与共情,少一些指责与说教,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激发内驱力。”

潮新闻记者 金丹丹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