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游客在体验过山车项目后体内小结石随之排出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对此津津乐道,甚至戏称其为“医嘱新处方”。
这一看似轻松有趣的“疗法”,在医生看来,实则是一种充满偶然性的个案,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面对肾结石这一常见疾病,公众究竟应树立怎样的科学防治观?生活中流传的各种排石“妙招”又是否经得起推敲?听听专家怎么说。
本文专家:李天 首届广州市优秀健康科普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哪些情况下肾结石可以自行排出?
肾结石,本质上是尿液中矿物质结晶在肾脏内异常聚积形成的固体颗粒。并非所有结石都必须借助手术,部分“身型”小巧的结石确有希望随尿液自然排出体外——
结石的尺寸是能否自行排出的决定性因素
人体输尿管管径有限,通常在5至7毫米之间。
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结石,自行排出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尺寸介于5至7毫米之间的结石,排出过程则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药物辅助;
一旦结石直径超过7毫米,其自然排出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通常需要医疗手段介入,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或各类微创手术。
能否自行排出也受形态与位置的影响
表面光滑、呈圆形的结石,在输尿管中“通行”更为顺畅;反之,形态不规则、带有棱角的结石,则极易在移动过程中划伤输尿管内壁,不仅引发血尿和剧痛,还可能卡在狭窄处造成嵌顿。
此外,位于肾脏上、中部的结石,借助重力作用更易进入输尿管起始段;若结石“藏”于肾脏下部,有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特定体位调整,才能助其“启程”。
肾结石是如何形成?
肾结石的形成,可形象地理解为尿液中“泥沙”沉积的过程。当尿液流速缓慢、过于浓缩,或其中某些成分(如草酸、钙、尿酸)浓度过高时,结晶便容易析出、聚集,最终形成结石。
肾脏中形成的结石并非千篇一律的圆形,其形态各异,可以是椭圆形、桑葚状,甚至充满肾盂肾盏空间的“鹿角形”。在结石经由输尿管排出的“漫长旅途”中,尤其是经过输尿管的三处生理狭窄时,那些表面粗糙、边缘尖锐的结石,确实可能像一颗不规则的小石子,摩擦甚至损伤输尿管黏膜,这正是导致排石过程中出现血尿和刀割样疼痛的主要原因。
各种“网红”排石法真的有效吗?
1. “结石操”反而可能导致加重病情
网络上流行的各种跳跃式“结石操”,其理论根基在于利用人体运动产生的重力与震动效应,促使肾脏内的小结石脱离原位,向下移动。
对于特定位置、体积微小的结石,在医生明确许可下,适度的弹跳运动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若结石体积较大、或已引起部分梗阻,盲目跳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导致结石在关键狭窄部位卡得更紧,诱发急性肾绞痛和肾积水,加重病情。
2. “过山车疗法”奏效属于小概率事件
乘坐过山车排石的个案属于小概率事件。其原理可能源于过山车高速运行、急转、俯冲时产生的复杂物理学效应——强烈的加速度变化、超重与失重瞬间交替,可能对已进入输尿管中下段且体积较小的结石,产生一种类似“惯性助推”的效果。有趣味性研究曾模拟指出,坐在车厢后排,因加速度变化更剧烈,此种“效应”或许更为明显。
这种依靠剧烈外力震动排石的方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最大的隐患在于,它可能使结石在输尿管狭窄段发生急性嵌顿,造成完全性梗阻,从而在短时间内导致肾积液、肾功能受损,甚至引发严重尿路感染。因此,绝不能将其视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患者切勿因好奇而轻易尝试。
出现这些警示信号立即就医
尽管部分小结石有望自行排出,但若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必须立即前往医院寻求专业诊治,切勿心存侥幸或盲目等待:
1. 腰部或腹部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且持续超过72小时未见缓解。
2. 伴有寒战、高热等感染症状。
3. 尿量显著减少,甚至出现无尿情况。
4. 经过长达四周的保守治疗与观察,结石仍未见排出,存在梗阻肾功能潜在风险。
这些人群是肾结石高风险者,尤其要当心:
职场久坐族:如程序员、文案工作者、驾驶员等,因饮水不足、习惯性憋尿,致使尿液长期浓缩。
高温作业者:如冶炼工人、厨师等,身体大量水分通过汗液流失,尿液浓缩,结晶易析出。
饮食偏嗜者:喜好高草酸食物(菠菜、笋类)、高嘌呤食物(海鲜、动物内脏)或高盐饮食者。
代谢异常者:患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
具有家族遗传史者。
预防肾结石的发生与复发,需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
饮水需足质亦需量:将白开水、淡柠檬水作为主要水源,保证每日尿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使尿液保持清亮的淡黄色。切忌以糖分高的饮料替代饮水。
膳食平衡是基石:严格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保持动物蛋白的适量摄入;推荐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获取足量钙质,而非一味限制(饮食钙不足反会增加草酸吸收);对于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建议焯水后烹饪。
摒弃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连续长时间静坐,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片刻;坚持规律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有尿意及时排解,切忌强忍。
定期体检不容忽视: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泌尿系统B超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对于已排出结石的患者,建议进行结石成分分析,以便开展针对性极强的精准预防。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通讯员:肖颖
原标题:《揭秘 | 过山车能排石?医生:尺寸是决定性因素……》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