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减胎。胎儿腹裂,能治吗?”
面对当地医院的减胎建议,陈女士(化姓)犹豫不决。在反复咨询和权衡后,她和家人带着希望,辗转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孩子生了!”但是一串肠子露在腹外,在宝宝接触这个世界的第26分钟,他接受了手术。术后第38天,一家人抱着小宝贝欣然出院,“宝宝能喝奶了,恢复不错!”
中山六院超声科、产科、小儿外科、儿科、新生儿科等与患儿父母充分沟通病情
好消息:怀上双胞胎
坏消息:一个宝宝可能出现致死性畸形
2024年,陈女士怀上了双胞胎,对于经历过两次剖宫产手术的她来说殊为不易。然而,首次产检就给他们泼了盆冷水——早孕期超声筛查发现双胎之一腹裂。
在最新的教科书第十版《妇产科学》上,严重腹裂被归于致死性畸形。
“发生腹裂的情况下,‘越狱’的器官是彻底‘裸奔’的,完全没有皮肤、肌肉和腹膜保护。长期浸泡在羊水中很容易碰撞摩擦导致破损,甚至嵌顿于腹部裂口而梗阻坏死,发生炎症和感染风险也很高。再加上脏器异位往往阻碍胎儿正常发育,过去这类病例多数预后不良。”中山六院产科主任医师高羽介绍。
由于小儿外科的发展,现在很多像腹裂这样的先天性畸形有了治愈的希望。但是宝宝能不能顺利发育、坚持到出生后进行手术,还需要密切监测。
面对当地医院医生减胎的建议,夫妻俩陷入纠结。不舍得放弃宝宝的他们,辗转来到中山六院,希望能顺利生产并治疗。
不减胎!多学科医生全力以赴
在中山六院,经过产科详尽的遗传咨询及预后评估,并充分了解现代小儿外科技术后,陈女士毅然决定:不减胎!
超声科杨艳东副主任医师团队全程严密监护。“多次超声检查显示,这是一个相对单纯的腹裂病例,幸运的是没有出现双胎并发症。膨出肠管血流正常,胎儿发育良好。”超声科代维斯医生说。
陈女士接近孕36周时,超声检查提示,腹裂胎儿膨出体外的肠管直径超过6厘米。于是,产科迅速牵头小儿外科、新生儿科、手术麻醉中心、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缜密制定方案:在孕36周+2天实施择期剖宫产,腹裂宝宝出生后立即由小儿外科进行急诊手术——肠管回纳+腹裂修补术。
白色箭头指示的区域为裂出胎儿腹部的肠管声像
生命竞速:出生26分钟,让漂浮的肠子回到肚子里
手术当天,一切准备就绪。高羽主任、李婕主治医师主刀剖宫产。随着婴儿第一声啼哭响起,等候在旁的多学科团队瞬间启动。
儿科新生儿科郝虎、李思涛主任医师团队迅速完成气管插管;麻醉科靳三庆主任医师、赵阳副主任医师团队实施精准麻醉,确保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小儿外科王德娟主任医师团队进行手术操作。
在宝宝降临人世的第26分钟,“腹裂修补术+Ladd手术”正式开始。术中,王德娟主任发现宝宝肠管存在粘连和旋转不良,她精细地分离粘连、切除狭窄肠段、复位肠管,随后轻柔地将外露的肠管一缕缕回纳入腹腔,并成功修复了腹壁缺损。整个手术在新生儿科团队的全程监护下,历时2个多小时顺利完成。术后,宝宝被安全转入新生儿科病房。
小儿外科主任医师王德娟为小婴儿实施手术
精心康复:38天守护,迎来新生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至关重要。儿科及小儿外科团队为宝宝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辅助呼吸、抗感染、引流、营养支持……
宝宝状态稳步好转:排气排便、恢复自主呼吸、营养指标好转、伤口愈合。术后第17天,宝宝终于掌握了自主吸吮的技能,饮奶量逐日增加。术后第38天,体重增长1公斤,顺利出院。
“你们的专业与坚持,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现在宝宝能出院了,太感谢你们了!”陈女士一家难掩激动。
宝宝在出院时喂奶量基本达标,精神状态也日益好转
科普时间:认识先天性腹裂
先天性腹裂是因胎儿期腹壁闭合异常而出现体壁发育畸形,导致腹壁出现全层缺损,多位于脐带右侧。
宝宝出生时即可见部分腹部器官通过腹壁缺损处向外膨出,直接暴露在体外。脱出的肠管容易纤维化、扭转或坏死、感染等,可能合并肠旋转不良。其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和环境因素有关。
腹裂婴儿出生后应立即用无菌保鲜膜或湿润无菌纱布覆盖膨出的器官,保持湿润和清洁,并紧急转诊至有小儿外科的医院手术。有条件的医院可经MDT会诊直接进行产时手术。
手术的核心目标是将脱出的器官放回腹腔并修补腹壁缺损,同时处理合并的畸形。小的缺损可直接缝合关闭,大的缺损或腹腔空间不足时需采用分期手术(先挂硅胶袋保护器官并逐步回纳,几周后再缝合)。
腹裂切口关闭后
文字|记者 刘颖颖 通讯员 林琳 张婷婷 陈子滢 戴希安 简文杨
图片|医院提供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