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博物馆也成为大家的热门打卡地。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 馆藏超2万枚恐龙蛋化石,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恐龙蛋里藏着什么秘密,来看记者的报道↓↓↓
来博物馆
寻找恐龙蛋里藏着的秘密
馆内藏有超2万枚恐龙蛋化石
走进河源恐龙博物馆,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世界的大门。馆内藏有超2万枚恐龙蛋化石,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不要小看这些恐龙蛋化石,它们藏着许多小秘密,它的形状、大小各异,种类十分丰富,有晶莹剔透的珠宝级晶体蛋、小巧的袖珍蛋,还有蛋皮超薄的伤齿龙蛋,每一枚都承载着白垩纪的神秘信息,无声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暑假新体验:
我在河博修化石
化石是怎么修复的?你想亲自修复一枚化石吗?如果你有这样的兴趣,在这个暑假可以来河源市恐龙博物馆体验一下。
在“中华恐龙之乡”
感受沧桑变迁
博物馆里还有一些国家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一个就是石峡恐龙蛋保护区,也叫中华恐龙遗迹公园,里面发现有100多枚裸露的恐龙蛋化石、8组168个恐龙脚印,以及恐龙骨骼化石,目前馆藏恐龙骨骼化石20具,是全球罕见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脚印“三位一体”的地区,“中华恐龙之乡”名副其实。
现在,河源恐龙博物馆不仅为恐龙化石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成为开展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人们在这里可以更好地了解恐龙这一远古生物,感受地球演变的沧桑变迁。
角岛鲸标本首展
寻找鲸的生存进化秘密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厦门科技馆,场馆设有五大主题展区,馆内近400件互动展品带领观众开启科学之旅,其中全球罕见的角岛鲸标本在科技馆进行首展。跟随记者走进展馆,揭开深海“巨无霸”的神秘面纱。
这个暑期,厦门科技馆人气火爆,平均日接待游客数量突破万人。馆内有近400件科学互动装置,其中最为吸睛的当数国内首个以鲸类为主题的特展《大鲸家族》。
走进展区,深蓝的光影加上独特的造景让人瞬间进入深海密林。而眼前这个庞然大物,就是全球首次公开亮相的成年角岛鲸标本。
这只体长超10米的海洋精灵,2021年在海南搁浅后被运到厦门制成皮肤和骨架两幅标本。值得一提的是,角岛鲸作为全球最罕见的鲸类之一,直到2003年才正式获得鲸类“身份证”。
厦门科技馆讲解员 钟湘敏:这边还可以看到一个小彩蛋,就是鲸鱼藏在身体里的后腿,这两个小小的骨头是它在进化过程中慢慢退化,藏在身体的盆骨部分。
这只叫“海海”的鲸鱼更加特别。通过生物塑化这种“永久保鲜术”,这只6米长的小鳁鲸内部结构被完整保存,从肌肉构造到血管分布都清晰可见。
抹香鲸真实的心脏,它主动脉粗厚的构造,揭示了鲸类在深海2000米以下的生存智慧。
在抹香鲸心脏标本的旁边,还设置了一个心率对比仪,只需要将手指轻轻放在上面,便可测试出自己的心率,还能对比抹香鲸深潜时的心跳次数。而这样的巧思遍布全馆:X光手骨屏,手臂一挥,对比鲸鳍与人类手骨的相似度,连小朋友都能秒懂进化论;体感虎鲸游戏,挥动手臂,模拟虎鲸在大海遨游,动作捕捉技术让虚拟捕食充满刺激。
除了这些互动体验,特展还特别设计了“鲸鱼故事剧场”,讲解员会化身成角岛鲸“小斑”,用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沉浸式故事讲述,让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鲸鱼的进化秘密。此外,展馆还拥有丰富的常设展区,每位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乐趣。
探馆有新知
揭示“孙武孙膑”千古谜题
在山东博物馆,“银雀山汉简文化展”正在展览中。接下来,一起跟随记者去现场,探索竹简上的历史记忆。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近5000枚来自西汉前期的简牍。在山东博物馆的展厅里,这批来自古人的智慧墨宝正在展出。
展览以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近5000枚竹简为核心,多个板块展示了从简牍的历史到汉简的考古发现历程,这是山东博物馆首次对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进行全面、系统地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并列呈现,以实物证实了两位军事家的并存,终结了史学界的长期争议。展览还运用高清复原和互动技术,让观众近距离观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经典语句的书写真迹。
据了解,该展览将持续三个月,将举办学术讲座与简牍制作体验活动。
“宇宙考古” 将不可见的宇宙
变成可见的展品
国家博物馆“宇宙考古 时空探索”展从7月3日起对公众开放。通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展览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多项数据可视化呈现,绚丽夺目,不可见的宇宙在这里变成了可见的展品。
站在这处“宇宙碰撞”荧幕前仰望,宇宙深处的神秘天体呼啸而过。这是展览中一套集成于碟形环境的交互式天体物理可视化系统,所展示的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等,以500多幅深空真实影像为数据为基础,借助碟形顶投影、光学增强模块等技术,进行的可视化呈现。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策展人 高露:近20年来收集了非常多的宇宙中真实零散的数据,通过艺术加工,不可见的宇宙变成可见的展品,让人们感受宇宙的神奇与深奥。
除了“宇宙碰撞”,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模拟器、星际时钟、动态宇宙,展览特别展出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南宋天文图碑拓片”,星图记载1434颗恒星,下面的释文阐释天体运行、四季更替等理论,现代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比对,确认其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古今中外人类对星空探索的成果,在展厅相遇,共同讲述探索宇宙的历史故事。
国家博物馆介绍,展览持续三个月,观众实名预约入馆后单独购票参观。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