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购平台上
有一次买了茶叶
从那之后
感觉接的推销电话也比较多了
可能跟这有关”
陌生“好友”
甘肃省高台县的韩先生是一名工程车司机。2023年12月,有人通过手机号请求添加他为微信好友。他看到对方知道他的名字,误以为是朋友,没有多想就通过了。
这名微信好友的网名叫“汤姆”,给韩先生介绍了一个所谓的赚钱机会,即在一款软件里充值返利。韩先生试了几次,发现有20%的返利,本金也可以取回,于是胆子大了起来。可当他充值了2万元之后,却发现账户被软件平台查封了。
在后台人员的多次诱导下,韩先生充值了十几万的修复资金,可账户依然无法解封。韩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于是报了警。
加密信息背后的生意
对于一开始“汤姆”是如何知道韩先生的全名和手机号的,韩先生提供了一个线索。他曾在某电商平台购买过一次茶叶,此后就老是接到陌生的推销电话和各类购物信息的短信。
民警通过韩先生的网购记录,找到了销售茶叶的电商老板张伟(化名)。张伟表示没有泄露过韩先生的个人信息。不过,警方了解到,张伟是一名“无货源电商”。这些商家接到单子后,转手给有货的上家,由上家给买家发货,他们从中赚取差价。可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顾客在网上下的订单,电商平台都会进行加密处理。如此一来,张伟他们就看不到顾客的订单信息,也就无法将订单转手,生意便做不下去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段,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解密中介”。解密每条信息的价格,从几毛钱到2元钱不等。张伟给警方提供了一个“解密中介”的微信沟通群。通过排查,警方发现在背后掌控这个微信群的人是李广飞(化名),其单日交易额度可能达千元以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警方全面掌握了以李广飞为核心的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团伙的犯罪事实。2024年2月,专案组前往河北保定对李广飞等人实施了抓捕。
犯罪链条浮出水面
李广飞曾是一名快递员。2023年6月,一个做无货源电商的朋友问他是否有“解密订单”的资源,李广飞便找到了由于工作关系认识的陈放(化名)。每解密一条加密订单,李广飞就给陈放1块钱,然后再加价0.3元转卖给无货源电商,充当中间商的角色。由于订单解密需求量大,陈放又给李广飞介绍了胡文军(化名)。
胡文军曾在多家快递公司干过快递员,对快递行业非常熟悉。胡文军交代,各家快递公司内部的信息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有合作,能够准确解密各大电商的加密订单。知道了这个解密渠道后,胡文军先是用两名前同事的账号与密码登录快递公司的信息平台给订单解密。后来通过摸索,胡文军找到了一款“爬虫”软件,能够精准地帮他将大量订单发送到快递公司内部平台,自动解密订单并最终导出。
通过几个月的追踪,警方最终查清了这条以快递公司工作人员为“内鬼”、订单解密技术人员为上线、层级代理为中间商、无货源电商商家为下线的犯罪链条。共抓获18名犯罪嫌疑人,查获被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80余万条,查扣涉案资金35万余元。
通过对关联账户进行梳理,警方还发现与此案有关的三方虚拟账号1600余个,数据信息3000万余条,关联出12个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84名,查获公民个人信息200余万条。
2024年7月24日,李广飞、胡文军等四人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至四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相应罚金。目前,有关快递公司都作出了相应的整改。
普法时间
Q:利用技术手段盗取个人信息,对社会管理有什么危害?
A:犯罪分子窃取公民个人信息之后,会通过各种形式再继续倒卖,成为犯罪的一个“原料”,然后继续引发其他的犯罪。有的是通过广泛获取个人信息,进而进行精准的电信诈骗、敲诈勒索。有的是通过精准获取个人信息,进行“网络开盒”“网暴”等等。
案件来源|《今日说法》“保护个人信息”特别策划《被解密的订单》
记者 | 李进涛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