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断40万元蟹笼救16人!浙江船老大沈华忠,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yc888
yc888
作者
21275
文章
0
粉丝
今日头条评论2字数 2645阅读8分49秒阅读模式
摘要沈华忠的价值,就在于他用四十年的航行证明:无论风浪多大,只要守住心中的“义”,就能驶出最壮阔的人生航程。

8月16日晚,当央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镜头,对准“浙岱渔11492”船那个皮肤黝黑的船老大时,沈华忠的名字,与“6300只蟹笼”这个沉甸甸的数字,在亿万观众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

这个不善言辞的渔民,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分量。当他的事迹从渔港走向全国,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见义勇为的壮举,更是一种深植于海洋文明的精神基因:那些被海浪打磨得温润的价值观,那些在渔网缝隙里生长的道义准则,恰是平凡岗位上最耀眼的人性光辉。

在长江口渔场的风浪里,在舟山“航行的支部”的旗帜下,在左邻右舍的渔货香气中,沈华忠用四十年耕海生涯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人生答卷,更是一代渔民对“义与利”“生与死”“个体与集体”的时代注解。

砍断40万元蟹笼救16人!浙江船老大沈华忠,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图片1

沈华忠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岱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斩断蟹笼见初心——

从物质舍弃到生命救赎的价值标尺

2024年3月12日上午10时,长江口渔场162海区的阳光被风浪撕碎,沈华忠的目光穿透三四海里的水雾,锁定了黑色烟雾——这是海上求救的信号,也是生死抉择的哨声。

“斩断,斩断!”6300只蟹笼沉入大海,近40万元的损失换来了16名落海船员的生机。

这场价值40万元的舍弃,让人想起 2021年那个相似的清晨。“浙嵊渔05119”沉没时,沈华忠同样斩断1500只蟹笼,让16名船员从浪涛中踏上生路。

两次救援,32条生命,50万元损失,三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与大海搏击半生的渔民对“生命重量”的终极注解。

砍断40万元蟹笼救16人!浙江船老大沈华忠,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图片2

2024年3月海上救人后,沈华忠的渔船新购买的蟹笼。本报记者 吕凌棘 摄

对沈华忠而言,“救人第一、生产第二”是刻入骨髓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深深植根于舟山渔民“靠海吃海、守望相助”的集体记忆。

在渔船简陋、通讯不畅的年代,一次海上遇险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彻底破碎。沈华忠的童年记忆里,“渔民兄弟”四个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风浪中彼此托底的生死承诺。

正如他所说:“阿拉渔民在海上看到有人遇险,想也不用想,都会去救。”

这种本能背后,是海洋文明对“共生”的深刻理解。渔民与大海博弈,深知个体的渺小,唯有抱团才能对抗风险。

当沈华忠指挥船员用被子裹住失温的落水者、端出姜汤时,他延续的不仅是一次具体的救援行动,更是千百年来渔民群体在与自然相处中凝结的生存哲学——对生命的敬畏,对同伴的责任,早已超越了任何物质层面的得失。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最大差异,在于对“风险共担”的理解。农民守护的是固定的土地,而渔民面对的是流动的海域,个体的生存必须依赖群体的互助。

沈华忠的两次“斩断”,本质上是这种海洋伦理的极致体现:他牺牲的是个人财产,守护的却是整个渔民群体得以存续的精神契约。

当蟹笼带着金属的冷光沉入海底时,一种更珍贵的东西从浪涛中浮出水面——那是比黄金更重的信义,是比渔网更密的情感联结。

红帆领航蓝海间——

党建激活渔民善治的生态密钥

在“浙岱渔11492”船的船头,“航行的支部”这几个字格外醒目。

作为岱山县“航行的支部”闯海第二支部书记,沈华忠的另一个身份,是将渔民朴素善意转化为系统治理能力的“掌舵人”。

沈华忠的善举从未局限于个人行为。他创新的“三招海上学习法”,让渔民党员在摇摇晃晃的渔船上也能紧跟党的步伐;他牵头的“红盾”调解项目,一年化解80多起渔区矛盾;他带领的合作社,年产值达2600万元,让“共同富裕”在渔港落地生根。

这里藏着一个深刻的命题:个体的善意如何转化为系统性的温暖?

砍断40万元蟹笼救16人!浙江船老大沈华忠,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图片3

沈华忠在驾驶舱。本报记者 吕凌棘 摄

沈华忠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以党建为纽带,将渔民的朴素正义感转化为组织化的行动力。

当舟山“航行的支部”成为海上流动的堡垒,当党员带头帮办、调解、奔富成为常态,单个渔民的“义举”便升级为整个渔区的“向善生态”。

“浙岱渔11492”船船员的话颇具代表性:“有些船上船员流动性很大,但我们相对稳定。”

这种稳定,源于沈华忠用日复一日的行动,构建的信任共同体。他不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更在日常点滴中传递善意:给邻里捎带新鲜渔货、为党员基金主动捐款、帮同行协调借用设备……正是这些“微小的坚持”,让“好人有好报”从抽象的道德倡导变成可触摸的现实,让更多人愿意主动加入这个“行善者联盟”。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精神层面的凝聚。闸口一村的老人们渐渐发现,这几年村里的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暖流多了。

“都是看沈老大他们党员带头,大家跟着学。”这种由点及面的示范效应,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基层党建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有多花哨,而在于能否精准回应群众的真实需求,能否把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沈华忠的故事里,党旗在桅杆上飘扬的意义,就是让每个渔民都坚信,无论身处惊涛骇浪还是平静港湾,他们都不是孤独的航行者。

微光汇聚成星河——

凡人善举托举时代的文明接力

沈华忠的奖牌静静陈列在儿子家的客厅里:“浙江骄傲”的水晶杯折射着温润的光,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奖章镌刻着滚烫的字,如今,“感动中国”的荣誉又将为这份收藏增添厚重一笔。

但这个不善言辞的船老大很少向人炫耀,他觉得“救人是应该的,领奖是额外的。”这种对荣誉的淡然,恰恰是其事迹最动人的注脚——真正的善举,从来不是为了追逐掌声,而是源于内心的笃定。

在功利主义容易抬头的当下,沈华忠的选择提供了一种价值参照。当6300只蟹笼沉入海底时,他损失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可能影响全年收入的捕捞时机。但他从未后悔:“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种清醒的认知,戳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我们是否有时过于看重“得”,而忽略了“舍”的价值?沈华忠用行动给出答案:有些东西,比财富更值得守护。

网友们的点赞刷屏,本质上是对这种价值观的集体认同——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看到“义字为先”的力量。

砍断40万元蟹笼救16人!浙江船老大沈华忠,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图片4

沈华忠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事迹。岱山县文明办供图

沈华忠的故事更打破了“英雄叙事”的刻板印象。沈华忠不是超人,他会为损失蟹笼心疼,会在救援后疲惫不堪,会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希望给儿子做个好榜样。

这种“接地气”的英雄形象,让人们意识到:伟大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坚守,同样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对“传承”的启示。沈华忠说要把“当好人,做好事”的家风传下去,这种朴素的愿望,其实关乎文明的延续。

当他的儿子在工作中主动帮助同事,当合作社的年轻渔民在海上救助遇险者,这些都是精神基因的代际传递,是善意在时光里的接力。

今年6月,在2025年岱山县道德模范巡讲主题活动中,听完沈华忠的事迹,东沙镇宣传干事徐婷这样说道:“我们要用心挖掘、讲好身边的‘平民英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带动人。我们要让更多人相信,善良是可以传染的,正义是可以传递的。”

这种传递的过程,便是文明积淀的过程——每个普通人的微光,汇聚起来就能成为照亮时代的星河。

砍断40万元蟹笼救16人!浙江船老大沈华忠,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图片5

沈华忠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岱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长江口渔场的浪涛到央视舞台的聚光灯,沈华忠的故事像一艘渔船,载着古老的海洋伦理驶入现代社会的港湾。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渔民“勇立潮头、守望相助”的精神传承,看到了基层党员 “冲锋在前、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更看到了每个平凡人“心怀善意、行有担当”的可能性。

当《感动中国》的旋律响起,沈华忠黝黑的脸庞映在屏幕上,他背后是无垠的大海,面前是无数被感动的心灵。

这个画面的隐喻或许是:在人生的海洋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船老大,而决定航向的,从来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内心的罗盘指向何方。

沈华忠的价值,就在于他用四十年的航行证明:无论风浪多大,只要守住心中的“义”,就能驶出最壮阔的人生航程。

来源 潮新闻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