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下乡帮扶的名义,在饭馆“吃”出了68张白条、近3万欠款!河南商水县粮食局的财务困难,全网都知道了。
据新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近日,河南商水县一名女士反映,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商水县粮食局脱贫攻坚小组”下乡帮扶时,在她家饭馆欠下了近三万元的餐费。“一次来三四十人吃饭,每人每餐消费少则十元左右,多则三十四元。”五年来,她和家人多次上门讨要,但对方以单位困难没钱、领导不在、银行账号被冻结等各种理由推脱,饭馆也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业。
最新消息是,相关报道登上热搜后,白条上签字最多的朱某和陈某,垫钱结清了餐费。
▲饭馆统计的欠款数额和日期。图片来源:新京报
消息一出,众网友怒了!有人说,“扶贫半年吃了近3万块的‘霸王餐’,把店都给‘吃’没了,到底是谁扶贫谁?”还有人说“5年不结清,一上热搜就结清了?”
对此,朱某道出其中“不易”,“近年来局长换了两任,所以问题一直没解决,提出分期还款但被饭馆拒绝”。他还透露,“单位欠的不是这一家,还有好几家。”商水县委宣传部此前也回应,“理解他们开饭馆不容易,粮食局那边也不是赖账。现在单位报账也挺困难,会一笔一笔给,不会不给。”
真是好大的“困难”!扶贫小组本是来帮扶群众的,却因拖欠餐费,让帮扶对象陷入困境,这无疑是本末倒置,讽刺至极。都知道“民生无小事”,3万元餐费,对政府部门来说可能是“小账目”,但对乡村饭馆来说是压垮生计的“救命钱”。吃饭时要点“热饭热菜”,放下碗只剩“冷言冷语”,白条签得爽快,还债扯皮推诿,表面是金钱拖欠,本质是责任亏空。
目前,当地纪委监委已介入此事。但公众期待的不仅是欠款到账,更是一次制度层面的“结账”:到底还有多少类似的白条?到底是哪个领导“新官不认旧账”?五年过去了,还得个人垫付才能“还债”,这样的“下乡帮扶”又能帮出什么样的成果?
乡村振兴仍在路上。如果基层干部连一顿饭的钱都付不清,又如何让群众相信他们能带得动共同富裕的大项目?这笔“吃饭钱”暂时补上了,相关部门欠下的“民心账”何时能还清?别让“赊账式下乡”掏空基层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根基。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