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越来越大、笔记本电脑越做越轻的当下,一个夹在两者之间的设备品类,正在迎来新的变革时刻,这就是业内所谓的“第三屏”。过去我们对“第三屏”的理解是小尺寸平板,比如我们熟悉的iPad mini。但如今,这个角色正在被一个更具技术想象力的形态所挑战:折叠屏手机。
在荣耀、小米、vivo、三星等品牌陆续推出新一代折叠屏产品的同时,今年小尺寸安卓平板在市场上稳步增长,甚至迎来了一波小小的爆发。我们不禁思考:这两个看似形态不同的设备,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还是在技术和使用场景中不断融合,最终共同定义出“第三块屏”的新标准?
谁才是真正的“第三屏”?
从表面上看,折叠屏和小尺寸平板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产品线,一个是过去手机产品线在技术演进后所展现的“手机的未来形态”,而小尺寸平板则是平板类产品在便携等需求下的延伸。但它们的核心,都在于解决手机屏幕不够大、电脑设备太重之间的那个“夹缝市场”。
但实际上,这两个产品已经呈现出很多相似性,或者说产品定义的重合性。比如最新发布的vivo X Fold5,展开后内屏尺寸达到了8.03英寸,而荣耀Magic V5的内屏尺寸也来到了7.95英寸,已经与小平板非常接近。折叠形态下仍是手机,展开则变成“便携式平板”,具备较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
而小尺寸平板,无论是iPad mini,还是近期推出的REDMI K Pad、红魔电竞平板3 Pro,虽然更像传统平板设备,但系统功能、外设支持、软件适配也在不断进化,特别是安卓阵营最近的小尺寸平板新品,性能全面提升,不再只是“看视频大号手机”,而是轻办公、速记、阅读和远程协作的重要工具。
当折叠屏手机展开就是一块小平板,小尺寸平板也具备着手机的便携性时,谁才是中屏设备的“主角”,变得扑朔迷离。
使用场景正在重合
如果回到我们日常使用场景,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我们会发现,折叠屏和小平板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同一类场景中。在办公会议场景,我们可能会使用它们来打开微信/钉钉会议、查阅PDF、批注文档,这些都需要一个既便携又不太小的屏幕,折叠屏和小平板都能胜任。
出差或者通勤场景,比如地铁、高铁上阅读材料、随手记一下笔记,相比笔记本电脑,小平板和折叠屏也都更为灵活。另外就是内容消费场景,无论是刷视频、追剧、阅读小说/新闻,甚至是随时去玩一把游戏,8英寸上下的屏幕尺寸,相比手机,会有更为舒适的使用体验。
同时,得益于这两个产品的便携性,一些临时性的需求,比如手写笔记、画图、流程图草稿、剪辑草稿预览,这类“轻创作”场景,这两个设备也都渐渐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当然,区别也有,折叠屏手机具备更强的“一机多用”能力,它通常是用户的主力设备,始终在线;而平板则更像一个“场景补充”,并不具备手机那样的必备性。
在实际使用中,折叠屏用户会把“展开”当作一种延伸体验,而平板用户更多将其作为特定任务的“工具性补充”。
品牌正在模糊边界
实际上,不仅仅产品的使用场景正在趋同,我们去观察的话,会发现厂商在产品策略上,也在逐步去模糊两者的边界。
比如三星的Galaxy Z Fold系列会配备S Pen,旨在为消费者尝试提供类似Note平板的书写与办公体验。再比如vivo X Fold5的原子工作台,也更像是过去平板上的多任务模式,充分利用的折叠屏展开后的大屏优势。
而在小尺寸平板方面,得益于各家对于平板系统的不断优化,分屏多任务、AI笔记等功能更是信手拈来。抛开两者产品形态上的区别,在系统层面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到,折叠屏手机和小尺寸平板越来越像了。
实际上,在系统层面,手机系统平板化的同时,平板系统也在手机化。iPadOS在不断向桌面体验靠拢的同时,正在加入大量iOS用户习惯的交互逻辑;而安卓、鸿蒙则是更不用多说了,多屏协同几乎成了各家的必选项。不同系统造成的体验壁垒,也在逐步消失。
可以看到,不管是折叠屏手机,还是小尺寸平板,两类产品都在奔向“轻生产力 + 内容消费 + 高便携”的统一终点。
技术进步推动融合
当然,造成这些变化的,还有一大原因,就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折叠屏手机诞生的初期,最大的问题在于折叠屏高价、易损、重量等问题,这让这类产品远离主流市场,只是小部分消费者的先行尝试。
而技术的发展,让这些问题都慢慢消失。比如荣耀Magic V5,折叠后薄至8.8mm,展开状态下,更是薄至4.1mm,重量也仅约为217g,相比当下的旗舰手机都要更为轻薄。
而在耐用性方面,前段时间刚刚发布的vivo X Fold5直接提供了IP9X+级别的防水能力,此外还具备了IP5X级别的防尘能力,支持-20℃的严寒场景下使用。可以说折叠屏产品不再是过去较弱的存在,你大可以像过去使用普通手机一般的去使用它。
再加上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堪比旗舰的续航能力,以及价格的不断走低,折叠屏手机慢慢也是走入更多的市场,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这也使得它,开始侵入到原本小尺寸平板的市场。
谁能定义“第三屏”?
这就回到了本文的议题,折叠屏手机和小尺寸平板,究竟谁能定义“第三屏”?而我们的答案是:这场“第三屏之争”或许没有输赢。
折叠屏像一个正在快速学习的小学生,渴望成为主力设备的同时,又承担着传统手机的全部职责——它的终极形态或许是一块可大可小、无缝切换的超级入口。
小平板则像一位低调而高效的职员,不争主角,但在知识记录、内容理解、创意表达等“战术场景”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消费决策上,一个人是否选择折叠屏或小平板,不是为了性能比拼,而是为了“时间分配”与“生活节奏”。如果你需要在碎片化时间里快速处理任务,折叠屏是一种全能解决方案;如果你愿意为某些场景配备专属设备,小平板则是你的私人助手。但我们更相信,这两个产品,最终或许会融合成一个形态。
写在最后
“第三屏”的终极形态,并不会由一个设备定义,而是由用户的使用习惯决定。在技术不断演化、AI加持体验升级的背景下,折叠屏与小平板并不会是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而更可能是一起重塑“中屏终端”的新范式。未来的中屏,不再是手机的附属,也不是电脑的替代,而是你与数字世界之间的一种“舒适中介”。它既可以折叠在口袋中,也可以静静地躺在桌角,甚至,它还可能演化成全新的形态,但不管怎样,伴随着AI等技术的迭代,它都会是你工作与生活中最懂你的一块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