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月开始的充电宝电芯风波越来越大,“无3C标识”的登机禁令一出,这事儿就从单一品牌影响到了所有人。今天,商业财经媒体“知危”发布了独家专访安克创新副总裁、充电及储能业务负责人熊康的文章,了解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Anker是充电宝电芯风波中受影响最大的品牌之一,召回充电宝规模高达70万台。而与罗马仕不同,Anker是在自己主动排查中发现问题并公开召回的,结果没几天,友商那边的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在采访中,熊康称大约在去年底,他们就发现一些产品出现了热失控现象。然后他们就拿不同批次、不同时间段市场返回的样品做长循环测试。这种测试不是一下就有结果的,测试时长需要长达2~3个月。测完以后他们拆解了电芯,才能发现正极材料里镍、钴、锰的比例有差异,而且隔膜性能同样有差异。
于是他们找到供应商核对,实锤了电芯存在多重风险。一开始出问题的产品还不多,都囊括进了去年的召回范围里,后来则集中爆发了。关键是这些情况供应商并没有主动告知材料有变化,全靠Anker自己逆向排查出来。
我们也知道,和其他出问题的品牌一样,Anker用的也是安普瑞斯的电芯,毕竟这家公司是充电宝行业的头部电芯厂。
更要命的是,熊康提到出问题的电芯并不是最便宜的,反而是综合性能很有竞争力的,所以使用量可能不低。他预估这款电芯产量大约有2000~3000万片,并且其中有问题的数量很高,高过目前市面上召回的数字。因此,Anker在海外市场也发起了召回,数量比国内更大。
而供应商安普瑞斯也被爆出大部分厂里员工都离职了,工厂几近瘫痪状态。
至于为什么没有检测出风险就进行销售,熊康坦诚地承认了Anker的失误,他们没有及时识别出电芯的来料问题。
因为电芯的研发主要是电化学体系,而大部分充电宝公司的技术重心放在电子电力技术、结构设计上,所以很多同行不具备拆解电芯分析材料能力。Anker也是今年实验室条件强化之后,做长续航测试才发现的问题。
所以,Anker今后会加大电芯团队的投入,专门验证电芯的可靠性,并监控供应商的生产数据,防止上游供应链乱来。
当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绊倒了整个行业,而这次充电宝行业的危机又给不少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没有强监管,谁也没法保证下一个出问题的,会是哪个与我们普通消费者高度相关的行业。
人在做,天在看,请经营者们守好自己的道德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