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家孩子的微信号可能被盯上!有人损失18万……

国内新闻评论13字数 2512阅读模式
摘要

警惕针对未成年人的四类电信网络诈骗免费游戏装备陷阱

近日扬州警方接到李女士报警,称其女儿手机微信账号捆绑的银行卡被盗刷损失186300元。经了解李女士12岁的女儿有部手机平常用来交网课作业,前不久孩子收到了一条游戏平台“客服”发来的推广信息,称只需出借微信号投票打榜5分钟就可获得588元的报酬。

小朋友年幼无知被骗子诱惑,直接将手机上的微信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并提供了手机验证码。

随后“客服”告知李女士女儿,后台检测发现其微信账号违规操作要封停30天,期间不能尝试登录、申请冻结,不然会被永久注销,且影响个人征信。

小朋友直接被吓懵也不敢告诉家人,由于李女士忘记女儿的微信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又没开通短信提醒,直到一个月后,才收到银行卡发来的异常消费短信。经查流水李女士银行卡前后被盗刷59次,金额达186300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爱不释手,诈骗分子也将目标转向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未成年人。骗子大多利用孩子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诱导他们上当受骗。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2021年未成年网络媒介素养报告》中显示,对于中奖信息等金融诈骗内容,近一半未成年人无法直接辨别真伪,两成未成年人会上当受骗。电信诈骗的黑手逐渐伸向未成年群体,不少家长认为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怎么会被骗呢,殊不知诈骗陷阱就在我们身边。

警惕针对未成年人的

四类电信网络诈骗

免费游戏装备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通常在网络平台发布“低价装备”“免费皮肤”“游戏账号出售”等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私下交易,最后拉黑。

【真实案例】

吴某(12岁)使用母亲手机登录某QQ群,看到有人免费发放游戏皮肤,遂添加其好友,扫码领取皮肤。对方告诉吴某其账号存在非法领取行为,需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处理,否则要赔付10万元并判刑1年。吴某非常害怕,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6500元,事后吴某母亲发现异常并报警。

【安全提醒】

网络游戏产品诈骗往往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诈骗分子以送装备送皮肤等作为诱饵,诱骗孩子偷取家长手机进行转账。往往孩子害怕被父母发现,选择听信诈骗分子,导致损失不断扩大。

家长们不要将手机密码、支付密码告诉孩子关闭免密支付功能,采用刷脸支付等方式,阻断给诈骗分子的转账渠道。加强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在游戏中结识新朋友时,不轻信陌生人好友,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谨防假冒好友的诈骗行为。

红包返利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真实案例】

王某(11岁)在某粉丝群看到推送消息称加入某QQ群可以免费抽奖和领红包,遂申请。不久群里“工作人员”告诉王某其被公司抽中一等奖,奖金6000元。根据“工作人员”指示,王某在该QQ群先后发红包8次,合计被骗5000余元。

【安全提醒】

这种骗局受害者普遍年纪不大,诈骗人员之所以能成功实施诈骗,关键抓住了受害人涉世未深、爱贪小便宜的心理。

如今,微信红包、QQ红包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少红包陷阱也随之出现。家长应帮助孩子提高反诈意识,不要为了抢红包而加入各种群聊,更不要轻信“发红包返利”活动,面对暴利诱惑要时刻保持警惕。

解除“防沉迷”功能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真实案例】

谭某(15岁)在玩手机时,有人添加其好友并宣称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谭某信以为真,并依照对方视频指导,偷偷使用家长手机先后3次扫码支付,合计被骗3800元。

【安全提醒】

给孩子——

所有声称可以破解“防沉迷系统”的都是骗子,切勿相信、随意交易转账;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联系方式,扫描点击他们发来的二维码和链接,更不要向他们透漏任何网银账号密码、进行屏幕共享等操作;如遇可疑情况,请不要害怕,直接向大人求助

给家长——

请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把账户密码等告诉孩子时应向孩子传输相关网络安全及金钱意识教育;

正确引导孩子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提升孩子甄别和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避免孩子落入骗子圈套。

假明星“发福利”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

张某(14岁)被人拉进一个卖明星签名照的QQ群,然后一个陌生人加了其QQ好友,对方称买卖明星签名照属于侵犯明星隐私,要其接受调查。张某因害怕,就完全听从对方指示,对方通过QQ视频远程指挥其用父母的手机在某APP上付款,总计向对方账户支付了35笔钱,共被骗15842元。

【安全提醒】

一些骗子会利用青少年粉丝渴望与自己的偶像近距离接触的心理,以明星的名义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由于未成年自身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陷入“盲目追星”的陷阱里。家长们需教育孩子理性追星,自觉抵制不良“饭圈”文化影响,提高网上识骗防骗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未成年人电信诈骗案件频发

不仅给家庭造成了经济损失

更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警惕伸向孩子们的诈骗黑手

需要做到“四不轻信”“二保护”

反诈小贴士

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未成年人反诈教育刻不容缓

在日常生活中

各位家长要引导孩子

多与大人沟通交流

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

或者受到侵害后

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

及时报案

万一遭遇网络诈骗

要保存好相关转账凭证、聊天记录

并及时拨打110或者

全国反诈专线96110报警

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首都教育

风险通知:非原创文章均为网络投稿真实性无法判断,侵权联系2523030730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发布或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切勿!切勿!切勿!添加联系方式以免受骗。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